劃時代的塑膠新品

地球上正存在著大量的塑膠垃圾
根據地球行動(Earth Action)的報告指出,2023年的全球塑膠垃圾產量高達1.59億公噸,其中43%未妥善處理變成對環保有害的塑膠垃圾。另外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於2023年的塑膠垃圾也有約250萬公噸,換而言之,台灣每人每天約製造了0.2公斤的塑膠垃圾。這些數量龐大的塑膠垃圾,目前環保署只有公告「塑膠容器」應回收,常見的有寶特瓶、食品包裝、生鮮托盤等等,但塑膠垃圾因來源太多,種類太複雜,大部分的塑膠製品終究會進到焚化爐或掩埋場做衛生掩埋,所以逐漸發展出可分解塑膠的種類,進而加速塑膠垃圾的處理速度。
「生物可分解塑膠」並不好分解
現今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主要是由植物澱粉發酵後變為乳酸,再加以聚合成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最後將聚乳酸加工成合成纖維。雖稱為可分解塑膠,但PLA在一般使用環境下並不會自行分解,其需在特定的濕度及55°C以上,經過60天的掩埋才能分解90%,而一般掩埋場並未有這樣的條件,故依然需額外建置專用的掩埋場,由此可見,要讓PLA回歸大自然似乎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可自行分解的塑膠
有鑑於PLA的缺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一種可自行分解的塑料,在塑膠成分內添加特定微生物,此微生物在一般使用期間都處於休眠狀態,但當這些塑膠製品被掩埋時,將會使微生物活性化,並將塑膠製品於五個月內降解,不需要於特定溫度或濕度才能分解,藉此改善的PLA的缺點。
除了掩埋處理法外,台灣中山大學研究所的相關團隊則也研發出一種能在短時間內自行分解的環保塑膠,這項創新是在其製備時將酵素(Lipase, Lactobacillus plantarum)均勻分佈於上述PLA的結構中,使塑膠在使用完後,不須在特定環境下,即使在大海中也可自行分解,藉此更進一步避免了塑膠垃圾掩埋不慎而流入海洋的問題,該研究成果在2023年日本真夏設計創意暨發明展(Japan Design, Idea and Invention Expo,JDIE)中摘得金牌。
上述不論是UCSD所研發出的塑膠或者中山大學所研發出的環保塑膠,其成本都遠超出現有塑膠許多,若能有更經濟實惠的改良則可望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普及度,此外,在研發同時若有效配合專利佈局一併提出各國專利申請,則更有機會站穩腳步面對挑戰。
#可自行分解 #塑膠 #環保 #環保塑膠
根據地球行動(Earth Action)的報告指出,2023年的全球塑膠垃圾產量高達1.59億公噸,其中43%未妥善處理變成對環保有害的塑膠垃圾。另外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於2023年的塑膠垃圾也有約250萬公噸,換而言之,台灣每人每天約製造了0.2公斤的塑膠垃圾。這些數量龐大的塑膠垃圾,目前環保署只有公告「塑膠容器」應回收,常見的有寶特瓶、食品包裝、生鮮托盤等等,但塑膠垃圾因來源太多,種類太複雜,大部分的塑膠製品終究會進到焚化爐或掩埋場做衛生掩埋,所以逐漸發展出可分解塑膠的種類,進而加速塑膠垃圾的處理速度。
「生物可分解塑膠」並不好分解
現今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主要是由植物澱粉發酵後變為乳酸,再加以聚合成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最後將聚乳酸加工成合成纖維。雖稱為可分解塑膠,但PLA在一般使用環境下並不會自行分解,其需在特定的濕度及55°C以上,經過60天的掩埋才能分解90%,而一般掩埋場並未有這樣的條件,故依然需額外建置專用的掩埋場,由此可見,要讓PLA回歸大自然似乎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可自行分解的塑膠
有鑑於PLA的缺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一種可自行分解的塑料,在塑膠成分內添加特定微生物,此微生物在一般使用期間都處於休眠狀態,但當這些塑膠製品被掩埋時,將會使微生物活性化,並將塑膠製品於五個月內降解,不需要於特定溫度或濕度才能分解,藉此改善的PLA的缺點。
除了掩埋處理法外,台灣中山大學研究所的相關團隊則也研發出一種能在短時間內自行分解的環保塑膠,這項創新是在其製備時將酵素(Lipase, Lactobacillus plantarum)均勻分佈於上述PLA的結構中,使塑膠在使用完後,不須在特定環境下,即使在大海中也可自行分解,藉此更進一步避免了塑膠垃圾掩埋不慎而流入海洋的問題,該研究成果在2023年日本真夏設計創意暨發明展(Japan Design, Idea and Invention Expo,JDIE)中摘得金牌。
上述不論是UCSD所研發出的塑膠或者中山大學所研發出的環保塑膠,其成本都遠超出現有塑膠許多,若能有更經濟實惠的改良則可望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普及度,此外,在研發同時若有效配合專利佈局一併提出各國專利申請,則更有機會站穩腳步面對挑戰。
#可自行分解 #塑膠 #環保 #環保塑膠